张艺谋来到余华家,直接拍给他2万块:我要买《活着》的版权!余华直接惊了_环球快讯

2023-06-05 12:32:22 来源:中国网三农 分享到:

1993年的一天,张艺谋敲响了余华的家门。当时,张艺谋看了余华的小说《活着》,被其深深触动,决定将其搬上大银幕。他亲自去找余华,表示希望将《活着》拍成电影,并毫不犹豫地将2万元现金摆在余华面前,这对当时只能靠几百块稿费为生的余华来说,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。

余华震惊了,他从未想过自己的小说能够获得如此高的版权费。他接受了张艺谋的提议,两人当场成交。这笔款项对余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,让他感到充满希望和动力。

1994年,由张艺谋执导,巩俐和葛优主演的电影《活着》上映了。这部电影在国内外赢得了巨大的成功,包揽了六项国际大奖,使得张艺谋名声大噪,并让余华的知名度大幅提升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余华在成为作家之前曾经是一名牙医。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,17岁的余华参加了考试,可惜落榜了。

随后,他被分配到镇上的卫生院工作,成为一名牙医。然而,余华对这个职业并不感兴趣,他曾经说过:“一辈子都要去看别人的口腔,这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。”他渴望从事文化工作,羡慕那些在文化馆工作的人,因此决定进行创作,并立志要进入文化馆。

在成为牙医的五年中,余华一边拔牙一边坚持写作,投递了许多稿件,但大部分都被拒绝了。这对他的创作热情造成了巨大的打击。他曾开玩笑地说:“他所有被退回来的小说当时在中国旅行过的城市,比他后来去过的地方还要多。”然而,机缘巧合之下,他终于摆脱了牙医生活。

1983年,23岁的余华受邀到北京改稿,《北京文学》编辑对他的作品赏识有加。这次远行不仅让余华在老家声名大噪,也为他进入县文化馆供职在县文化馆供职后,余华逐渐展现了他的创作才华。

1987年,他凭借短篇小说《十八岁出门远行》走进文坛,吸引了许多作家和读者的关注。随后,他在1991年至1992年间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《在细雨中呼喊》和《活着》,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。

然而,《活着》成为了余华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。这部小说以解放前后的中国乡村为背景,讲述了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回忆自己一生的故事。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,却因赌博而败光家产。他的母亲在去求医途中被国民党部队抓去当壮丁,福贵回到家乡才得知母亲已经去世。他的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抚养着他们的两个孩子,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,儿子则聪明机智。

或许有人认为,余华会给福贵一个悔过的机会,让他重新开始。然而,余华却毫不留情地将福贵推向死亡的深渊。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,余华仿佛是一个毫无感情的旁观者,他让主角一直处于生死边缘,想要探寻这样的人活到最后会变成怎样。

余华曾说过:“活着,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,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,也不是来自于进攻,而是忍受,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,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、无聊和平庸。”《活着》这部小说让人们深思,思考活着的意义和人性的挣扎。

自1992年发表以来,《活着》的销量已经突破了2000万册,使得余华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第二位,版税收入达到了1550万。这部小说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多项殊荣,如1998年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·卡佛文学奖,2005年获得台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,以及2008年获得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。而余华本人则于2004年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。

余华的作品,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真相。他通过文字将生活中的痛苦、挣扎、坚持和希望展现给读者,让人们在阅读中获得启示和力量。

在未来,余华的作品将继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。他的创作将继续为读者带来思考和启迪,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性。他的文学成就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文学史册上,成为一颗璀璨的文学明星。

【余华作品集】活着 细雨中的呼喊 兄弟 许三观卖血记 文城 全5册精选月销量113¥39.5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3 港澳城建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3022245号-31   联系邮箱:435 226 40 @qq.com